私募机构反思:“抄作业”策略不再香
今年以来,机构重仓的“核心资产”股价遭遇普遍调整,这一市场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针对这一轮股价调整,许多私募机构人士认为,过去那种忽视估值、简单复制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的“抄作业”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核心资产”的股价不断上涨,使得买入这些资产几乎成为了A股市场投资者的信仰。在这一轮剧烈调整后,市场人士开始认识到,简单的复制策略无法继续带来稳定的收益。A股市场的风险逐渐释放,投资者开始意识到部分“核心资产”的调整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针对这一轮快速而剧烈的调整,有专家表示,A股市场的风险与资金涌入、情绪过热有关。随着流动性收紧预期的增强,前期抱团股的高估值也暴露出了一定的下跌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核心资产”的估值泡沫严重,市场担忧流动性收缩会对高估值板块造成重大冲击。
市场人士进一步指出,过去几年市场的不看估值投资思维,实际上是市场逐渐进入狂热状态的体现。这种思维代表了不理性的上升和市场泡沫的形成。一旦市场趋势发生改变,将会引发市场的“踩踏”现象。历史上,美国股市的“漂亮50”泡沫破灭和A股市场互联网公司的狂热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此背景下,机构投资者的策略也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追求高估值、低增长的龙头转向了低估值的中小盘个股。随着流动性边际收紧和全球疫情恢复进入新阶段,高估值公司的性价比迅速下降,投资者开始寻找价值被低估的中小盘个股。一些机构也开始转向挖掘低PEG的公司,寻找未来能够长大的“小巨人”。
虽然市场上有声音认为资金将从“核心资产”转向中盘和小盘股,但也有观点认为,在市场波动时,整体估值水平也需要下移。投资者在选择个股时,应坚持选择质地优秀、估值和成长相匹配的公司。对于单纯预测市场风格如何转换的观点,实战意义并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资产”虽然在调整过程中受到一定压力,但一些质地优秀的公司最终会展现出其底部。目前仍不是抄底的最佳时机,“核心资产”需要回归合理的估值范围。投资者应保持谨慎态度,等待合适的投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先知先觉机构已经在下跌过程中布局优质个股,但投资者仍需警惕风险,避免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