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脊柱国采来了!160余家企业获入场券 降价预
骨科脊柱耗材国家集中采购正式启动
7日晚,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宣布,骨科脊柱类耗材国家集中采购将于9月27日在天津开标。此次集中采购的产品为骨科脊柱类医用耗材,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入路方式等组建产品系统,共分为14个产品系统类别,29个竞价单元,全国6426家医疗机构参与采购。
此次脊柱耗材国家集采的带量采购周期定为3年,与人工关节的2年采购周期有所不同。首年协议采购量将从2023年1-2月起执行。共有169家企业获得参与资格,包括外资龙头强生、美敦力以及国内头部企业威高骨科、三友医疗等。
与之前的集采类似,脊柱集采也对所有产品系统类别设置了最高有效申报价,即限价。在安徽省之前的试点中,骨科脊柱类材料平均降价55.9%,进口品类平均降价40.5%,总体平均降价53.4%,单一组件最大降幅达95%。由此可见,此次脊柱国采对各产品的限价相对宽松。
企业在竞价环节仍面临激烈竞争,实际报价预计会远低于限价。根据拟中标规则推测,降幅至少要在限价的40%以上。具体的竞价规则包括分组规则和拟中选规则。
分组规则是根据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企业供应能力等因素,将同一产品系统类别下的产品分为多个竞价单元。拟中选规则则根据各竞价单元内的企业竞价结果,结合其他条件确定拟中选企业。
此次脊柱国家集采的规则设计充分考虑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竞争状况,旨在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通过集中采购,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为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此次骨科脊柱耗材国家集采是一次重要的改革举措,旨在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产业发展。我们期待其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分量规则与脊柱国采新动向
根据最新文件,同一竞价单元内的产品,其协议采购量的分配,遵循着明确的梯度规则。这一规则依据产品的竞价比价排名顺序进行,彰显了公平与透明。
在竞争激烈的采购市场中,排名第一的产品以其最优的价格和质量获得了最大的市场份额——100%的意向采购量。紧随其后,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产品也因其竞争力而获得了95%的意向采购量。按照规则二和规则三被选中的产品,它们所获得的意向采购量则只有半数。这无一不体现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在价格与质量上的微小差距,都会在采购量的分配上产生显著影响。
对于未能中选的产品系统而言,它们的意向采购量的90%,加上中选产品系统的待分配量,共同构成了剩余量。这部分的采购量将由医疗机构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考量,自主分配给中选产品系统。这不仅增加了市场的灵活性,也给予了医疗机构更多的选择空间。
此次脊柱国采的规则调整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新动向更加注重企业的供应、产能以及配送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一位行业专家在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透露,此次集采涉及的14个产品目录几乎涵盖了脊柱所有的内植入物耗材,这对企业的产品线完整性和供应保障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相较于以往的创伤12省联盟集采和国家关节集采,脊柱国采的一大变化在于其配送能力的下沉。以往只需将产品配送至省一级区域的企业,现在需要将配送能力覆盖到地级市。这无疑对企业的供应保障和配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预示着在未来,具备强大供应和配送能力的企业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