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 城乡发展一体化?

股票分析 2023-02-06 09:51www.16816898.cn股票分析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目前中国,城乡的融合已进入全面推进以适应新常态的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理念、新的机制和新的措施来促进城乡的一体化。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双重调节作用,充分激发各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和创新动力,有效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均衡配置,构建适应新常态的新型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而推动形成城带乡与城乡融合、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实现权利平等、生活同质、利益共享、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和城乡共同繁荣的一体化目标,将是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看下.

  1.新常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所面临的挑战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放缓增速、优化结构、多元化动力、提高质量的新常态。这种常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结果,这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中国经济经过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呈现出了四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城市的增长率和市民化的意愿下降,城乡的收入差距进入了持续的缩小期,要素逐渐由单向流动变为了双向互动,政策开始向农村转移,但是,新常态也是有两面性的,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也面临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严峻挑战,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了综合性、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点。

  (a)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市民化的难度

  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长期以来,城乡,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低城高乡“.”的不平衡增长格局。1986年至2009年,城镇年均增长7.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5.0%。这种情况直到2010年才得到根本扭转。2010-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3%,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4个百分点;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9个百分点。从农民收入增加的来源来看,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而过去主导收入来源的家庭经营收入比例和增长贡献率却在急剧下降。与1991-1997年相比,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从26-8%上升到52.5%,而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从67.9%下降到33.8%。2015年,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0%来自工资收入,20.3%来自净转移收入,净经营收入和净财产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仅为28.5%和3.2%。在新常态下,很大一部分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将逐渐转变为公民,成为城镇居民的一部分。但是,经济增长的放缓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会减缓城镇对农民工需求的增长,从而影响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这样,工资性收入和净转移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会趋于下降,农民收入会更加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农民的家庭收入,工资地租农资等成本的上升,农产品价格上涨有限,这种情况下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未来的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依靠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第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在农村的融合发展,为增收开辟新渠道。第三加快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把产权赋予农民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常态下农民工市民化和融入城市的难度逐渐加大,这需要市民化的农民工规模大程度地成本高难度大。一方面,需要市民化的农民工规模大、市民化程度低、成本高、难度大。2014年,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6.6%,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8.2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中仍有2.48亿农业登记人口。2011年,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仅为40%左右。据不准确数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平均公共成本大约是13万元,需要集中在短期内投资约2.6万元,假设2014年市民化的意愿占一半的话,那么目前需要解决的转移人口在1.26亿,短期内集中地总投资将达到3.3万亿,另一方面,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放缓带来就业压力,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显然,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让他们充分融入城市,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2)“农村疾病”综合治理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老龄化化”、村庄“空心化”、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农村“三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产生了“农村病”。(1)人口老龄化由于大量中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定居,部分老年人留在农村,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2014年,中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1.5%,分别比城市高3.8和2.6个百分点。(2)村庄被掏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留下许多村庄空置,形成“空心村”。在四川,许多地方农村房屋的闲置率接近40%。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大量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经商,多留在农村,如老人、妇女、儿童等。农业劳动力素质严重下降,中国农业正在成为“老年农业”。“三留守”群体庞大。中国农村有近5000万留守老人和妇女,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有6102.55万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三留”问题已成为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留守老人缺乏关爱,缺乏生活关怀和精神慰藉,残疾无助;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歧视和意外伤害。他们常常感到烦躁、孤独、不快乐,比非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心理问题。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卫生设施严重落后、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率极低,以及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和农用塑料薄膜的广泛使用,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如何加强“农村疾病”综合治理,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已成为新常态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严峻挑战。

  (三)资源配置需要实现城乡均衡

  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农村公共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城市公共投资增速。但从人均资源来看,由于基数低,农村人均公共投资仍低于城市,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例如,在医疗保健方面,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80%目前都在集中,的城市,尤其是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和优秀的人才。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技术人才匮乏,普遍存在老龄化和专业水平低的情况。自2007年以来,农村人均卫生支出增长迅速,相当于城市人均卫生支出,但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39.4%。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央政府对新农和新农的补贴翻了一番,2011年达到1187.33亿元,占中央政府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的35.3%。然而,目前新农和新农的保险标准和水平仍然很低,与城镇职工和社会养老保险相差甚远。因此,城乡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常态下,公共资源配置需要继续向农村倾斜,依靠增量调整促进存量相对平衡。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只是相对均衡,而不是绝对均衡。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常住人口将逐渐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考虑人口迁移因素,布局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适应城乡;未来的人口分布格局。另一方面,虽然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生活在农村,但他们消费城市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也要考虑农村居民在城市的消费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股票价格|股票k线|股票佣金|股票学习|股票知识入门|股票投资|股票学习|股票期权|股票配资

本站文章如有侵权或广告合作邮件联系:haofafahao#qq.com